腦子有水才正常
古有“紅顏禍水”之說載入歷史,如今又有“宏彥獲水”上熱搜。
熱點事件,我們總是要跟上節奏討論一番的,比如我們就看到了兩個關鍵字“頭”和“水”,這“頭”和“水”有什么關系呢?似乎二者之間并沒有直接的聯系,大家能想到的大概只有一句不太友好的話——“你腦子進水了”,雖然這話不怎么中聽,但是它也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
沒錯,我們的腦子里真的裝有水。
在我們生命奧秘博物館里面就有一件展品,是人腦的切片標本,從切片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咱們人腦的結構,其實我們的腦并不是如想象一般是實心的,中間有一些地方是空心的,而這空心的部位就是我們的腦室。
腦室有什么作用呢?
這里就要說到“頭和水”的關系了。
腦室是腦質內部的室管系統,是位于腦內的腔隙,包括側腦室,第三腦室,第四腦室以及連接它們的孔道。在大腦半球內有左、右側腦室;在間腦內有第3腦室;小腦和延髓、腦橋之間為第4腦室;第3腦室和第4腦室由中腦導水管相連。
側腦室:位于大腦半球的深部,左、右各一,呈“C”形室腔,內襯室管膜,腔內充滿腦脊液。兩側腦室借正中矢狀界板分開,稱透明隔。每側腦室均經室間孔,通第三腦室,故亦間接相通。每一側腦室包括一個位于頂葉內的中央部及伸向額、枕、顳葉的前角、后角和下角。側腦室脈絡叢附于背側丘腦背面,向前經室間孔與第三腦室脈絡叢相連,向后經側副三角繞背側丘腦向后,繼而轉向前下,沿海馬傘伸至下角前端。
第三腦室:大部分位于兩側視丘之間,呈狹長間隙,前上方經室間孔與側腦室溝通,后下方與中腦導水管相連。矢狀面近似四邊形,高2.5~3cm,前后徑稍長。
第四腦室:第四腦室 (fourth ventricle),形似帳篷,位于延髓、腦橋和小腦之間,上通中腦導水管,下接脊髓中央管。它還借一個正中孔和兩個側孔與蛛網膜下腔相通。
是一扁形菱形腔隙,位于小腦前方,腦橋和延髓上半部的背方,其腔上連中腦水管,下接延髓中央管。第四腦室底為菱形窩,由腦橋和延髓背面下陷而成。室頂成自小腦上腳、前髓帆、一部分小腦、后髓帆和脈絡組織。下外界包括:薄束結節、楔束結節和小腦下腳,上外界包括小腦中腳和上腳。第四腦室借脈絡組織上的一個正中孔和兩側孔與蛛網膜下腔相通。
腦室內含脈絡叢,產生腦脊液充溢腦室并注入蛛網膜下腔滋養神經組織,作為一種緩沖介質保護腦組織免受震蕩。如果腦室系統某部發生梗阻,則產生阻塞性腦積水。
(注:脈絡叢呈皺折狀突入室腔內,由富含血管的軟膜和室管膜構成。室管膜形成一層脈絡叢上皮,具有分泌功能,由單層立方或柱狀細胞組成。這些上皮細胞游離面有許多微絨毛,胞質富含線粒體,胞核大而圓。脈絡叢見于第三、四腦室頂及側腦室的部分側壁)
腦脊液的產生和吸收:
腦脊液充滿腦室和蛛網膜下隙,成人月100~140ml。腦脊液由側腦室、第三腦室和第四腦室的脈絡叢產生,保護腦和脊髓,維持顱內壓,參與腦和脊髓的代謝。經腦(脊髓)蛛網膜和軟腦(脊髓)膜間的蛛網膜下腔循環,由位于上矢狀竇和顱內靜脈竇及神經根周圍的蛛網膜絨毛重吸收。
▼ 左、右側腦室脈絡叢→經室間孔→第三腦室→經中腦導水管→第四腦室→經正中孔、外側孔→蛛網膜下隙→蛛網膜粒→上矢狀竇→竇匯→左右橫竇→左右乙狀竇→頸內靜脈。
“宏彥獲水”不重要,了解“腦子里的水”才重要。
圖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