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癡筆記
楚馨早早的到了約定的地點附近,而兩個人相約的咖啡店在地圖上不到500米。楚馨看了看時間,嗯18:00,還有半個小時,雖然自己是路癡,但是應該不會遲到了。于是,她就沿著地圖……越走越遠……
GPS定位失靈,楚馨就連打聽再猜得足足找了一個小時,生生把自己給走迷路了。于是,楚馨給苦苦等待的相親對象敬亭打去電話……
嘟…嘟…
楚馨同學就是典型的我們所說的“路癡”了?!奥钒V”是指沒有方向感或者方向感差的人,或者說是對所經過的路不在心不注意觀察,記不住路方向的人,分不清東南西北,常常會找不到路,往往原地打轉。 簡單的說基本上就是不認識路,即使你去過很多次,還是不認識路,會迷路。
當然路癡的程度也會有所差別,通過大量的采訪,我們簡單的把方向感強弱劃分為六個級別
1.指南針級——能夠準確識別東南西北,自己就是指南針,去哪都不丟。
2.活地圖級——能夠準確找到目的地,不走冤枉路,去過的地方都記得。
3.紙質地圖無障礙——能夠通過紙質地圖辨別地標及方向,基本不需要問路,就能到達目的地。
4.問路小能手——地圖看了,導航查了。沒信號的時候仍需要借助問路(有時候也會遇到路癡指路,越指越遠)
5.依賴導航級——聽著導航的指揮,一路向北向北向北~~~(動圖1路癡自行車手)
6.導見愁級——你懂的,導航在你的移動下,不斷“重新規劃路線”,沒信號時,經常原地轉圈,仿佛全世界的樓都在旋轉跳躍。(圖4)
人為啥會路癡?
在一項測試中,研究人員讓被試者蒙上眼睛,從起點走到終點,再返回起點。但是,沒有一個被試者的表現令人滿意,他們不是走過了,就是沒走到。看來,現代人的導向能力天生就很差。 研究人員發現,當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時,人腦海馬區的某種神經元放電劇烈。這說明,人腦具有專管導向能力的神經元,而且,這些神經元的位置與在大鼠、猴子和金魚大腦海馬區中發現的類似。(圖5)
15年前的一項研究曾顯示,倫敦出租車司機大腦的海馬體(與導航相關的大腦區域)有所增大,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們發現,學習復雜的導航信息會引發腦海馬的改變。Tim Keller和Marcel Just發表于NeuroImage的研究表明,簡單的導航訓練會改變一個人的腦組織,并改善這些發生改變的腦組織同導航有關的其它大腦區域間的通訊,該發現將大腦在空間學習中發生的結構和功能改變建立起了重要聯系。另外,該研究還闡明,這種改變與神經活動在海馬體和其它對于理解和學習導航很重要的區域之間如何同步或連通相關。
這也就意味著,“路癡”通過訓練是可以進化的。研究人員發現,反復練習同樣路線的實驗組(空間學習組)比練習不同路線的實驗組完成駕駛任務的速度更快,這表明他們更了解虛擬環境空間的布局。空間學習組還提高了他們按順序排列取自該路線的隨機圖片以及畫出代表該路線平面圖的能力。
②那我們怎樣才能不路癡?
小編為大家總結了幾個不迷路方法供大家參考的方法:
一、求人法
在陌生的環境(也可能是陌生的語境),詢問警察、環衛工人、流動餐車等這樣的有固定職業、可信度高且有可能對周邊信息比較熟悉的人,要比隨便問一個路人成功的機會高。
二、求己法
1.地圖地標法,在地圖上找到距離自己最近的地標,地圖上標注清楚,再在目光所及范圍內找到另一處標志建筑,然后在地圖上把兩點連成直線,標注方向箭頭(從腳下到標志建筑);再找到自己想要去的目的地,再把自己現在的位置和目的地在地圖上連成一條直線。然后比照一下兩個條直線箭頭的指向。如果一致,就繼續前進,如果不一致就向相反或向目標方向偏行。
2.GPS導航法。這種方法的風險在于,如果GPS地圖未與實際地面建筑情況同步更新,就有可能會將我們帶入各種可能有危險的地方,如死胡同、溝、河、崖。所以建議GPS使用時確保能見度較高。
3.準確記錄法 初到陌生環境,對于地名、路線都未必非常清楚。建議大家出行做好行程規劃,用筆寫下來重要的地點、街道、門牌號、交通方式等名稱,或者記錄在其他電子設備上。信息記錄的越準確,尋找到的信息匹配也就越準確。
4.高處遠望法。所謂“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想要找到自己的方向,還是要跳出視覺的局限看問題才能更清楚啊。(適用于山地或可登高遠望的環境)
5.星辰、樹冠、年輪、磁極法等自然辨別法。此類辨別法對客觀環境要求高,在此不贅述。如果有興趣的伙伴們可以再具體詳細了解。
③自然界的導航現象
視頻中的狗狗為什么會不停的撞墻呢?我們可以發現他的視覺、聽覺、嗅覺都被干擾。狗狗被盒子擋住了眼睛,沒辦法看到前面;被盒子擋住了聲音的正常傳導,沒有辦法很好的定位聲音來源;被盒子的氣味所干擾,也沒有辦法通過靈敏的嗅覺來追蹤主人。
那么,不難發現,除了海馬體以外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的器官來幫助我們定位定向。
當然在自然界里,有許多動物都有著定向長途跋涉、遷徙等等行為。那么究竟有哪些動物可以稱得上是動物界方向感最好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見識一下。
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的牛羚,則是被自己“饑餓的胃”催促著向前進。每年隨著肯尼亞的馬賽馬拉(Masai Mara)草原的旱季(6月左右)來臨,草食動物們就開始響應無聲的集結號了,數以百萬計的牛羚拖著饑餓的肚皮離開這里,朝著水草豐美的西南部走去。一路上,避開獅群的利爪,逃過鬣狗的尖牙,躲過獵豹的追逐,越過鱷魚的陷阱……經過大約6個月的時間,跋涉到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Serengeti),一片溫暖富饒的草原,繁衍培育小牛羚。等小牛羚能夠跟著大部隊一起行動了,這里的水草也被消耗的差不多了。長勢喜人的草木是牛羚們的GPS,鎖定前進的方向,回到馬賽馬拉去,每年要跋涉約3000千米的征途
體壯如牛羚,3000千米的遷徙并非易事,而輕巧如蝴蝶,卻竟然也能在一年內,完成逾3200千米的遷飛,蝶類中的馬拉松記錄保持者就是黑脈金斑蝶(Danaus plexippus)。
逼迫它們翩翩南下的,則是寒冷。它們的旅程以加拿大和美國北部為起點,一直到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及墨西哥等地為終點。大部分的冬季時光,它們都用來在南方養精蓄銳,等待春天的來到后,再飛回北方,總距離約有3200千米
科學家發現遷飛距離最長的候鳥是北極燕鷗(Arctic Tern)
這種身長不到40厘米的小海鳥每年飛行的總距離居然可長達70,900千米(圖5),相當于你坐飛機在北京和三亞之間往返20次的總距離。如此漫長的距離非有良好的方向感不可??!科學家發現之所以鳥類們良好的方向感,可能和它們能根據太陽位置幫自己導航及能感知地球磁場的特殊能力有關。
人類從物理方向感到意識方向感的進化
早期人大都以游牧生活為主,居無定所。居住地相對空曠,周圍世界幾乎一成不變,要不就是沙漠,要不就是雪原,根本沒有路,也沒有參照物。后來,世界被劃分國家、城市、地區、街道,有了公路,有了建筑也有了路牌。為了找到回家的路,人們繪制出地圖;為了找到自己的位置,人們發明了全球定位系統(GPS)?,F在,人們以各種工具為自己指引方向。
雖然,路癡們依舊路癡,但路癡的智慧卻不容小覷。
小編這次采訪的四位路癡學歷都不俗——一位開車愛兜圈就是不走正道的金融界的精英女俠;一位經常不認識同一條路的數學系的建模高手,一位一出門就辨不清方向的中科院的帥哥博士,還有一位讀書破萬卷,心中有千秋離了導航就胡開的自媒體大V。
然而小編卻在心里由衷的敬佩著他們,如迷妹兒一般的敬仰著他們。
在他們的身上有著共同的品質:對于自己的人生極其負責的規劃和向著目標不斷努力奮斗的恒心與膽識。
而小編認為,這才是人類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最根本的方向感。從出生至死亡,時間給了我們一把有指向性的標尺,而在生命中每一個階段、每一個任務都有著有指向性的目標。如果目標是混亂的,那就仿佛是在人生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圖9
《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更是為我們一生的求索探尋之路指明了方向和方法。敞開心扉接受有意義的知識;多次去查詢和考證它;周全而謹慎的去思考;用辯證的態度看待;用堅定的信念和勇敢去實踐知識。
愿我們生命奧秘科普講堂的小朋友大朋友們在漫漫人生路上,永不迷航。